不忘初心 云南白药坚守核心战略中药材护城河扎实迈进
今年两会,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其中,优质中药材资源的研究与保护被多次提及。
与会代表指出,“药”是“医”的活水之源。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除了要解决中医现代化、标准化路径中的痛点难点,还需要从根源上重视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育种育苗技术基础研究,加大对中药优质品种保护力度和政策支持。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提出,现行中药材国家药品标准、地方标准仅注重指标控制、缺乏全过程质量规范,“中药材是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是中成药、中药饮片等中药工业的重要原料。中药材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围绕提升中药材质量,建议打造道地药材区域品牌,推进优质药材全过程可追溯,提倡中药材优质优价、优质优先。张伯礼指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优质中药材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近年来,我国中药材需求量不断增加,需进一步规范种植和生产经营秩序,提升中药材质量和品牌价值。
行业人士指出,当前驱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在于科技和下游市场的需求。
中药材应用场景扩大催生新机遇 产业健康发展仍存痛点
大健康理念下,中药材需求大幅增加,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据艾媒咨询数据,预计2022年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达到1708亿元,2024年将超过2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近10%。过去,中药材主要用于医疗领域,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加强,叠加中药材加工技术的进步,中药材应用场景也逐渐从医疗领域向精深加工、“药食一体”、日化等领域扩展。比如在食品领域,企业可以根据中药材开发药膳、功能性饮料等产品,而精深加工还可进一步提升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
药材应用场景不断扩大,新需求催生出新机遇。然而,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却仍然面临质量与价格不稳定的瓶颈。
此前,中药材种植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弱”的小农经济状态,存在诸如中药种苗混乱、中药标准化种植基地缺乏、中药种植水平低等问题,由此带来的质量良莠不齐和价格剧烈波动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中医药科学发展不断推进,市场需求持续扩大,需迫切实现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保障药材质量与成本稳定。
近年来,以云南白药为首的中药现代化龙头企业,经过多年苦心钻研,成功克服中药材种植野生抚育难题,守护民族稀缺贵重药材;与此同时,云南白药积极拥抱数字化,以科技手段引领中药材种植良性发展。
守护民族稀缺贵重药材 云南白药克服中药材种植野生抚育难题
重楼,又称“七叶一枝花”,被誉为“植物抗生素”,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其中又以滇重楼药用价值最高,还可作为化妆品生产原料。早期重楼供应多以野生采挖为主,但随着其药用价值逐步显现,市场需求扩大,重楼采挖量超过资源恢复能力,导致野生资源锐减,市场缺口巨大,重楼价格一度狂飙至450元/公斤,被称为埋藏在地下的“土黄金”。滇重楼作为云南省地道稀缺贵重药材,也是云南白药“宫血宁”,“热毒清”等著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野生滇重楼的资源匮乏及价格暴涨严重制约着制药企业的产量和产品质量,滇重楼的驯化繁育迫在眉睫。
云南白药子公司丽江云全公司总经理和全从2000年开始重楼品种的驯化繁育,经过10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2010年,他选育的“云全一号”以独创的重楼带皮切块育苗技术,颠覆了以往的繁育种植模式,将种苗提供周期缩短至1-2年,种植周期也由原来的8-10年缩短至2-3年,种植户3年就有成品,周期缩短超过一半,但药效不减。这一技术大大地缩短了药材供应周期,攻克了规模快速供应优质种苗的产业化瓶颈,且此后几年,不断研发出更为优秀的品种。
2014年6月,云南省林业厅获准云南白药集团中药材优质种源繁育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武定基地)登记“白药滇重楼1号” 和“白药滇重楼2号”两个滇重楼新品种,两个新品种是武定基地通过单株选育,分段扩繁获得的人工培育新品种。作为云南白药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白药滇重楼1号” 和“白药滇重楼2号”为重楼良种繁育、规范化栽培和推广种植夯实了基础。
2017年起,云南白药集团在玉龙县投资建设太安生态科技产业园,园区占地面积1803亩,其中1000亩用于建设重楼良种繁育基地,进一步解决了云南白药药材原料紧缺的难题,保障了云南白药自身高品质滇重楼的供应。
云南白药在实现中药材优良品种有效保育的同时,也带动了药材产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据了解,太安生态科技产业园与丽江云全生物开发有限公司携手合作。为保证药材质量,鼓励当地农户,云全生物对种植“云全一号”的农户每户支持1万元,同时由云全公司担保,长江村镇银行给予农户每家5万元的贷款。玉龙县巨甸镇党委书记王正龙说:“背靠云南白药的大树,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真正有底了。”
实现野生驯化后,另一个难题出现了:随着家育成为可能,农户们纷纷加入种植热门中药材的大军,但由于缺少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专业的种植技术,盲目种植往往会带来药材品质参差不齐和价格暴涨暴跌。
三七是我国传统的中药原料,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功效,是我国中药材的支柱品种,对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疗效显著,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人参的食药两用中药材大品种,拥有“金不换”的美誉。从需求端看,根据《云南省“十四五”林下中药材产业规划》,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450余个,制药企业1300多家。现阶段三七的年需求量约2~2.5万吨左右;年出口量大约300吨,出口国以日本为主。此外,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已把三七作为药收载,其在美国、德国均有市场需求。
据了解,三七从种子到可成熟药用需要经历三年的漫长生长周期,且对光照、湿度等均有着一定要求,过去纯人工的传统种植三七方式,很大程度上依旧是“靠天吃饭”。在国内三七主产地云南,三七价格曾一度持续出现“过山车”般暴涨暴跌,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同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也积聚着产业信任危机。
作为我国最大的三七产品生产企业,云南白药的部分功效类牙膏、血塞通胶囊、三七总皂苷原料药、气血康口服液(全国唯一采用鲜三七为原料生产的纯中药制剂产品)均对三七存在大量需求,如果三七品质无法保障,价格波动过大,势必会损害云南白药的品牌声誉,阻碍其进一步拓展的速度。在此境况下,云南白药决心迎难而上,守住三七城池。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云南白药实现三七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为实现三七标准化、高品质、稳成本、产业化生产,云南白药投入超8.6亿元、花费近十年时间打造数字三七产业平台,2020年11月7日,云南白药集团旗下文山七花公司新厂区建成投产,数字三七产业平台正式启动。
据了解,数字三七产业平台聚合良种选育、科研种植、生产、第三方检测、现代仓储、精确配送、数字交流洽谈、电子交易服务各三七产业链的要素,构筑出一个开放、共享、赋能的全产业链三七平台,通过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成功做到了降本升质,形成了三七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实现了三七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不止于此,2022年9月,云南白药进一步启动数字三七产业平台2.0。在上一版本的基础之上,数字三七产业平台2.0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以全新的数字技术做好用户与三七产业参与者的深度连接,从而缩短产品和服务抵达用户的时间。基于现有产品,围绕用户的深层需求打造各类场景的解决方案,实现从关注“内部能力”到关注“用户体验”的转变,使合作商、农户、消费者及产业兴趣者都能参与三七产业的重构焕新。
目前,云南白药的三七市场份额在20%左右,核心豹七系列产品稳居三七中高端市场的占位,“豹七”牌三七已三次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名品”。在强有力的生产链条支持下,云南白药正进一步打造如三七口服液等新形态三七家族系列产品。
从云南白药数字三七产业平台2.0建立所实现的效果看,已高于企业本身经营的需求。在企业层面,数字三七产业平台2.0将云南白药集团的三七产业集中在文山地区,通过创新模式、集约经营,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助力云南白药成为品牌三七的标准制定者、行业引导者,成为真正的三七专家。
从更高的产业层面看,数字三七产业平台2.0建立的是面向产业链条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支撑基于供应链的、结合新技术的创新型业务,用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产业生态圈提供支持,将三七由农副产品的传统粗放式加工产品变成高品质、标准化的工业产品,逐步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和规范的产业运营机制,引领和带动产业发展,助推三七产业升级。
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再次强调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筑包括中药大健康在内的产业竞争新优势。云南白药数字三七平台正是企业顺应国家政策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的标杆。
坚定不移走以民族中药为核心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道路
基于成本更为稳定的高品质民族中药材,云南白药逐步实现了中药现代化的生产经营,将中药一步步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从药补,食补,再到日化产品(云南白药酊、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创可贴、豹七三七系列产品、云南白药牙膏、养元青),云南白药的产品一步步走进千家万户,走到寻常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在“守护生命与健康”的企业愿景领航下,云南白药正朝着以“成为领先的医药健康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宏伟目标,以优势民族中药材核心竞争力为推进器,扎实迈进。2023年2月,云南白药的质量实践与管理模式成功入载21世纪中国质量管理最佳实践系列丛书。
在企业自身经营之外,云南白药还先后在东川区、会泽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勐腊县等贫困地区开展各类云南民族中药材种植帮扶活动,先后帮助建立了金铁锁、当归、草乌、重楼、白芨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将扶贫与发展自身生物医药产业紧密结合,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来带动民族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农户获得稳定收益,实现产业脱贫。短短几年,云南白药就打造了黄草乌、金铁锁、珠子参、重楼等中药材种植产业基地,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聚焦一粒种子,传承民族瑰宝,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白药野生滇重楼驯化及打造数字三七产业平台的经典案例印证了当前国家政策及指导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多年来对于民族中药的坚守,通过持续的研发与创新充分挖掘民族中药的药用价值,实现中药材资源从种子种苗繁育、规范化生态种植、科学采收加工、全过程质量追溯,提升中药材质量和品牌价值,云南白药打造了中医现代化与数字化的标杆。
近年来,围绕中医药发展,《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 年)》等系列重磅政策相继推出,连贯性和支持力度空前,扶持与规范并举,传承与创新并进,旨在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该方案特别强调了对珍稀濒危中药材进行野生抚育、人工繁育基地建设的规划,以及广泛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
密集政策指引下,中国振兴中医药产业、弘扬中国医药文化,并推动中医药走向全世界的决心已不容置疑,未来的中医药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从产业发展规律看,上游的“道地药材”将成为稀缺资源。云南白药聚焦中医药发展源头,凭借云南得天独厚的区域自然条件,有望在白药独家配方外,通过三七、重楼等道地药材的种植与开发形成上游垄断优势,进一步拓宽企业护城河,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